新闻传播学院:“党建+专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体系
供稿:时间:2025-09-22
当前,新闻传播领域正经历媒介技术革新与传播生态重构,培养兼具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时代命题。新闻传播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党建+专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构建了“四级联动”育人管理体系、“五位一体”思政体系、三大育人平台、“七个有力”党建工作机制以及“四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专业发展、专业反哺党建创新的良性循环。
一、功能定位:党建引领专业发展,专业赋能党建创新
新闻传播学院“党建+专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体系的核心功能在于: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以党建工作统领专业建设,确保新闻传播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是促进协同育人。通过党建与专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大思政”格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三是服务社会需求。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在舆论引导、文化传播、社会治理等方面贡献智慧与力量。四是推动创新发展。以党建促改革,以专业助党建,探索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


二、体系架构:“党建+专业”融合创新的五大支柱
一是建立“四级联动”育人管理体系,强化组织保障。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党建+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书记担任双组长,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党建与专业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讨融合路径,构建了“党总支—党支部—师生党员—全体师生”四级联动的党建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育人格局。二是构建“五位一体”思政体系,深化课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课程思政、作品思政、实践思政、项目思政、活动思政”五位一体的思政育人体系。三是搭建三大育人平台,拓展思政阵地。立足新闻传播学科特点,搭建了“全员思政、思想引领、价值导向”三大育人平台。四是立足“七个有力”,夯实“党建+专业”深度融合工作基础。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目标,聚焦“教育、管理、监督、组织、宣传、凝聚、服务”七个方面,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三、“党建+专业”深度融合品牌拾萃:创新驱动,打造品牌
一是红色文化育新人。每年组织青年骨干教师们带领学生前往西柏坡、涉县“一二九师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活动,缅怀前辈英烈,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二是实践基地谱新篇。与区域内知名媒体、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建立42家实践实训基地。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形成独特的实践教学优势。利用数字信息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培养学生助农直播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三是专业平台展风采。与冀云平台合作,开通“河传新媒体”的冀云号专栏,教师党员带领学生制作新媒体作品,通过H5、动画、长图等多种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四是班级建设创品牌。各班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党建+专业”品牌活动,各具特色的品牌项目在思政教育、专业建设和学风培育中发挥着多维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力支撑。


四、“党建+专业”深度融合育人成效:成果丰硕,人才辈出
一是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学院现有八个本科专业,其中拥有一个国家级一流专业,三个省级一流专业,一个省级转型示范专业。二是提升了课程建设质量。42项省级以上教学项目、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级创新创业课程、1个“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项国家级教学信息化大赛奖项和11项省级教学信息化大赛奖项。三是创新了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举办“金石榴杯”演讲、辩论系列赛事以及“专业基本功大赛”等各项专业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有影响力的专业赛事与艺术节展演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彰显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实力与水平,实现了“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四是扩展了社会服务空间。与新华网、长城网、冀云等媒体共建“红色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8+6”育人工程,进行“燕赵文脉”系列创作活动,创作出3000余部短视频作品,择优在河北电视台“冀时客户端”平台播出。指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系列短视频《冀食行乐》在石家庄地铁电视持续播出,宣传非遗文化和河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为学生的创作成果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于党建品牌成就突出,2023年,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学生支部被河北省科教工委推选“全国优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