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网站>思政领航>党建品牌>特色党建品牌
表演艺术学院:深挖燕赵文化底蕴,讲好河北故事
供稿:时间:2025-09-23
表演艺术学院实践“123”党建+思政管理工作法,推出“讲好河北故事”一院一品项目,以艺术为载体,深挖燕赵文化底蕴,致力于通过表演创作与展示,生动呈现河北的历史风貌、人文精神与时代变迁。
一个核心:强化责任担当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强化责任担当”为核心,提振辅导员队伍思政引领力、教师党员组织力、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力。
两个群体:精准培训
学生干部群体:深入了解学生干部在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不足与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陆续开展了“书记讲堂”“朋辈讲堂”等学生干部培训活动,邀请师生代表授课和分享工作经验,提升学生干部“服务同学、引领成长”的核心能力。紧密围绕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引导学生干部深刻理解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学风营造和同学思想引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水平。
教师党员群体:辅导员队伍、教师党员以会代培,通过共读书文等形式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全体辅导员集体备课,共讲一期系列党课。在活动中期待达到“讲好河北故事”项目与课程体系融合的目标。部分党员教师逐渐构建了以燕赵文化研究为基础,表演创作为实践的课程体系。在表演基础课程中,教师引入河北民间故事与传说,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情感与文化内涵。
三个课堂:全面培养
抓好“三个课堂”,立足第一课堂,积极实施课程思政。要求全体专业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表演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表演理论课程为切入点,结合经典剧目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与人文价值,让学生在理解角色的同时,领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比如牛红涛老师原创话剧《正太饭店》,以石家庄标志性历史建筑正太饭店为背景,围绕其构建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正太饭店始建于1907 年,作为正太铁路的配套工程,见证了石家庄从一个小村庄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的沧桑巨变,让学生在演出中了解石家庄发展史、热爱石家庄。人人成为“讲好河北故事”的创作者、见证者。
丰富团学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团学活动。
开展“讲好河北故事”团学活动,旨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激发大家对河北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组织“讲好河北故事”艺术创作比赛,鼓励学生以戏曲、小品、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自己心中的河北故事。开展“描绘河北印象”主题摄影展,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河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与弘扬,为地方文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出彩实践第三课堂,积极开展“行走的党课学习”
主要活动有沉浸戏剧悟党课:选取经典党史片段改编成沉浸式戏剧,同学们亲身扮演革命角色,在模拟历史场景的互动演绎中,深度体悟先辈们的坚定信仰与热血抉择。沿着红色足迹学党课:组织同学们参观革命纪念馆、伟人故居、战役遗址等,沉浸式感受党的峥嵘岁月,深刻领悟革命精神,从讲好家乡故事发展到讲好河北故事。听老党员讲党史:老党员是党的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生动的历史教材。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发掘、了解老党员,传承优良的学习工作作风。
学院与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建立合作关系,纪念馆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参与纪念馆讲解工作,这个举措在地方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表演专业的学生担任讲解员,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将馆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图片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例如,在讲解革命先辈英勇事迹时,融入表演技巧,使故事更具感染力,让原本静态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河北的革命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年轻讲解员充满活力,更能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讲解经历,制作短视频等,能够吸引更多同龄人关注解放纪念馆,进而扩大河北红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范围,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